文章存档

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刚开始认识她时,只是觉得她这个人性格真好,会照顾人、不发脾气,关键是沉得住气。深入交往之后,她告诉我:“其实,我性格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卑,生怕得罪什么人,所以,只能对所有人都好。”我问:“为什么自卑呢?你学习这么好?”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很穷,上大学来的钱都是借的。吃不好、穿不好,尤其到了大学,看到那么多光鲜亮丽的人,觉得自己卑微极了。”也是,学校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笔记本电脑,大多数的人也已经有了智能手机,而她,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她联系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道听途说。这样的好处是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她做得也相当不错,每年都能得到国家奖学金。第一次听到她拿奖学金的消息,我比她还要高兴,我暗自思忖,她可以把这些钱拿来买一台普通的电脑,或者买一个智能手机,这样,她就可以上网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了。但结果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她什么都没买。

 

      有一天,我问她:“你的奖学金怎么花的啊?”她一副惊讶的样子说:“怎么花?还账还来不及呢?除了学费以外,还有我爸妈过去借的钱都得还上。”想想也是,借钱的滋味不好受,先还上也是不错的方案。等到第二年,发了奖学金,她的生活依旧没有什么起色,闲不住的我,又问她钱怎么花了,她有些骄傲地说:“我哥哥结婚,买房子缺钱,我把一万多块钱给他了。”我气急败坏地说:“如果你哥哥没有你那一万块钱,是不是就买不起房子了?”她说:“当然可以买得起,只不过还得借别人的,我有钱,先给他就是了,又不用还。”到第三年再发奖学金时,我没有再问她。

 

      大四那一年,她决定考研。学习这么优秀,而其他的技能都没有,好像也只有考研这一条途径了。考研需要买报考学校的真题,因为那个学校保密比较好,所以网上的试题不多且不全,通过一些辅导机构是可以买到的,只不过价格贵很多。她愁眉苦脸地对见到的每个人说:“怎么办,真题都找不到。”别人劝她说:“花二三百块钱买一套得了,多省事儿。”每次她都说:“太贵了,买不起呢。”于是,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去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七零八落地找全了资料。她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用一个月的时间省掉了二三百块钱!

 

      考研结束,她的成绩在边缘上,只能等复试通知下来。按说,在这种时候,你得一刻不停地盯着电脑,刷新页面,看有没有最新的消息出现。可她没有电脑,很不方便,只能有空的时候就去学校的机房去看看。那一天,学校出了校内调剂的信息,但是下午两点出的,让四点之前就得把信息发过去,也就是说你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午睡后,我醒来时,在考研网站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当时已经三点半了,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她在自习室,没有看到。然后,我给她招生办的电话,让她直接先报上名,没想到的是,名额已满,就算分数再高,因为时间晚了,也不行了。她哭得昏天暗地,埋怨学校给的时间太短,却没有想过:在那个关键的节点,及时得到信息要比多学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幸运的是,因为分数高,她有好几个很好的学校可以调剂。她选择了北京的一个,然而面试时被刷了下来。我说,你再尝试几个吧,那么多好学校可以去呢,她的第一反应是:“去北京这一趟,花了五六百块钱,还失败了,白花了。再去别的学校,花了钱,再考不上,怎么办?”这是什么逻辑?在未来和金钱面前,她最先考虑的就是金钱,此时的她,似乎忘记了一年的挑灯夜战以及白白浪费的那么高的分数。当时我想,也许她可能读研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吧,放弃也未必是件坏事儿。

 

      毕业之前,她一直在准备考她老家的教师。聊天时,我说:“当老师挺好的,可以解决家里的负担了”,一向稳重的她,突然说:“我可以一边上班,一边考研吗?”我很惊讶,“你既然那么想读研,为什么当时不选个学校?或者,你就留在学校半年,全身心地备考就得了。工作了,哪还有时间复习啊?”她依旧用钱来回答我,“在学校还要花钱,当上老师后就会有工资,可以养活着自己再考啊。”想想也是,如果没有钱,毕业之后真是挺不好意思再花家里的。

 

      后来有一天,她的钱包被偷,我问:“你的银行卡在里面吗?”她说在。我随口又问:“里面有钱吗?”她说:“有,但小偷应该取不出来。”“为什么啊?”“里面的五千块钱,我存的是定期,不容易取出来。”然后,我就瞬间石化了。

 

      如果五千块钱没有存定期,如果五千块钱可以花,那么就不用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找资料了,用这一个月用来备考,可能分数就会多几分;就可以多去几个学校复试,说不定,能去个比第一志愿更好的学校;就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在学校继续备考半年,全身心投入,一次成功了;当然,更可以买个哪怕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刷新一下网页,就不会错过调剂信息了。

 

      我们老家评价这种人就是“穷怕了”。因为穷过,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先考虑钱的问题。殊不知,越是先考虑钱,越是丧失了赚更多钱的机会。

 

      我身边还有一个比她贫困很多的好朋友,学习不如她,奖学金拿的也不如她拿得多。但是他把这些钱全用来投资自己了。那一年,他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去北影上了很贵的辅导班,坐火车来往于学校和北京十几次,然后一次考中。现在,他写一篇影评的稿费至少一千多,一年以后,基本上就可以有剩余的钱补给家里了。很多人说向北影、中戏这种学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我这个穷得很彻底的好朋友,一点都不畏惧,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贫穷的人总爱谈论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可归根结底,那都是自己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如何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做出最大的成绩,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而不是只想着如何去丰富物质财富。一个再富有的人,如果没有阔大的格局,也会有衰败的一天。格局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人生会有怎样的走向。以少胜多,才是大本事。赚钱比省钱重要得多。

 

      “金钱至上”固然是贫困思维的一种,但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贫困思维方式,那就是“仇富”。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帖子。一个女生控诉宿舍里另一个富有的女生,列举的不满主要是:“大一时就用着苹果电脑和苹果手机,简直就是在炫富;男友开着车来接她,真是不要脸;去大商场购物后,把购物袋放在桌子上,就像是故意摆给我们看;花钱如流水,一件衣服的价钱都赶上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整个帖子里对那个女生恶语相向,宣泄着各种仇富的心情,穷人看富人什么都不顺眼,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位正在上大学的姑娘,或许还不知道,毕业之后,她会遇到更多更富有的人,有时,他可能是你的邻居、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之前不如你的同学,那日子还怎么过?

 

      如果你的心态是错误的,那你眼中的一切肯定也好不了哪里去。倘若,我们换种心态呢,日子是不是会好过很多。比如,她用的是苹果电脑和手机,我们是否可以借此多了解一下乔布斯的成就,有哪些有趣的APP,它和其他的品牌有什么不同,宿舍有一个人使用不同牌子的手机,在我看来是好事儿,总比大家都清一色地用三星好;比如她买衣服都是名牌,我们女孩子是否也能借此来了解一下各种女装品牌,说不定将来我们去参加晚会时,就用得上那个牌子的晚礼服;再比如她每日都化精致的烟熏妆,我们也可以跟她学一下,出了大学之后,就不太有人愿意教你这些了。既然生活已经做了这样的安排,与其仇视,不如学习。人都有好的一面,能够在不同的人身上都能学习到对自己有营养的东西,这才是能力。

 

      贫穷会很轻易地让一个人的眼光变得倾斜,但贫穷也很容易塑造一个人。关键是不要沉浸在贫困之中,用贫困的思维来思考一切。任何时候,都要记得:唯一摆脱贫困的方法就是学习,从各种事情、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给养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21 本名著的最后一句话,你敢不敢直接看结局?

1. 梭罗的《瓦尔登湖》

 

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2.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早晨醒来后他默默无言,但神情十分镇定,身体也完全康复了,记忆中的许多创痛皆已逐渐平息,直到下一次月圆时谁也不会来惊扰这位教授,无论是刺杀格斯塔斯的没鼻子的刽子手,还是残酷的第五任犹太总督、骑士本丢•彼拉多。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永远这样,一辈子都手拉着手!乌拉,卡拉马佐夫!”郭立亚再次欢呼,孩子们也跟着他再次欢呼。

 

4.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5.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移,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6.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托马斯打开房间的门,按亮了吊灯。特蕾莎看见两张床对放着,一张床边有一个带灯的床头柜。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光线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下面,传来钢琴和小提琴微弱的声音。

 

7. 钱钟书的《围城》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彷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8.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9.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语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10.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如果有个小人出现在你面前,如果他笑着、有一头金色的头发、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你就会知道他是谁了。如果发生了这一切,请及时告诉我,好让我得到安慰。请给我捎个话,就说他已经回来了。

 

11. 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

 

翁布罗萨不复存在了。凝视着空旷的天空,我不禁自问它是否确实存在过。那些密密层层错综复杂的枝叶,枝分杈,叶裂片,越分越细、无穷无尽、而天空只是一些不规则地闪现的碎片。这样的景象存在过,也许只是为了让我哥哥以他那银喉长尾山雀般轻盈的的步子从那些枝叶上面走过。那是大自然的手笔,从一点开始不断添枝加叶,这同我让它一页页跑下去的这条墨水线一样,充满了划叉、涂改、大块墨渍、污点、空白,有时候撒成浅淡的大颗粒,有时候聚集成一片密密麻麻的小符号,细如微小的种籽,忽而画圈圈,忽而画分叉符,忽而把几个句子勾连在一个方框里,周围配上叶片似的或乌云似的墨迹,接着全部连结起来,然后又开始盘绕纠缠着往前跑、往前跑。纠结解开了、线拉直了,最后把理想、梦想挽成一串无意义的话语,这就算写完了。

 

12.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觳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13. 杜拉斯的《情人》

 

后来他不知和她再说什么了。后来,他把这意思也对她讲了。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14.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15. 岩井俊二的《情书》

 

学生们冲目瞪口呆的我嚷着:“里面,里面的卡片!”我按照提示,看了里面的卡片,上面有藤井树的签名。

 

可是学生们还在嚷嚷:“背面,背面!”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我无话可说了。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我突然发现,他们正津津有味的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16.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幸福地生活下去吧,我心爱的孩子们,请你们永远别忘记,直到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17. 金庸的《白马啸西风》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18. 考琳的《荆棘鸟》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19. 福克纳的《野棕榈》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20. 雨果的《悲惨世界》

 

不过,已经有年头了,有人用石墨笔写下这四行诗,字迹在雨水和尘土下逐渐漫湮了,或许今日已然消失:他安息。尽管他的命运很离奇,他要活。他死去,只因失去天使;事情自然发生,再也简单不过,就像白天过去,夜幕便要降落。

 

21.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再见。

青春不是一块遮羞布

最近这半年,各种青春题材的电影、书籍大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从刚毕业的90后,到一帮中年大叔大婶都在讨论青春。可什么是青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青春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梦想发奋努力,有美好有汗水有心酸,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但是也有一类人以青春做幌子,做着荒诞不羁令人生厌的事情。

从他们口中造出来许多脑残语录:“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不翘课、不谈恋爱,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听听,说得多么义正词严,仿佛年轻人就应该抽烟、喝酒、打架……是啊,有一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但是从没听谁说上帝鼓励年轻人去犯错误吧?这种话说得是不是有点臭不要脸了。当然,身体是你自己的,学业也你自己的事,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但是怎么有人居然光明正大地开始高调标榜自己的行为,难道不会误导他人了吗?

认识一个女孩,是我老乡,某时尚网站编辑,几年前刚毕业,在北京工资七八千的样子,可以算比较优秀了,自称女权主义者,她逢人就宣传她的理念,也是网上烂俗的那套嗑:“女孩是不需要攒钱的。女人年轻时最好的投资,就是把钱花自己身上,去旅游去护肤去享受,让自己在最好年华里爆发最好的光彩。你对自己好, 别人才会对你好,事业家庭爱情才会出色。”为啥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句话像扯淡呢?在她眼里,天天上班下班老老实实的都是不会享受生活的木头人,对那些中规中矩的人也是嗤之以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青春本来就应该放纵,干吗压抑自己。”

她显然把生活从这句名言上扩展了,消费是从来不会去计划的,啥名牌都敢买,欠了一堆的信用卡,每天下班后就是往夜店里钻,胡吃海喝一顿,捡到长得过得去的,甭管是五湖四海、古今中外的就往家里领。也没个固定男友,一次我问她:你就这么折腾,你能攒下钱吗?以后万一有点意外,日子咋办啊?

她又跟我来那套理论了:“女人是不需要攒钱的……”
我说:“行了,不用说你那套理论了,你不是倡导男女平等吗?那你以后结婚买房哪来钱啊?全靠男人啊?”
她:“对啊,男的买不起房,还结什么婚?反正我还年轻,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不是吗?现在不享乐,等到老了不会后悔吗?”
我也懒得反驳她了,心里暗暗想:说好的男女平等呢?

结果前几天一个聚会上又见到她了,她跟我们道个别,已经准备收拾细软回老家了。她絮絮叨叨抱怨了半天,无非是压力太大了、上岁数了、没个靠谱的男人,累了倦了之类的。回家安排相相亲,找个老实人过安稳日子算了。最终,她青春不再了,也有了打算嫁给他过去眼中瞧不起的“老实人”,真是一个莫大讽刺啊。

我的青春我做主,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青春如何度过,我无意指责他人。但是这些拿青春来做遮羞布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边贬低着别人一边标榜着自己的人,是不是有点可耻?

为啥青春就必须要疯狂?就必须要恋爱?不疯不闹不叛逆就不是青春了吗?我就喜欢读书,我坐在课堂里安安静静地上课读书,我就不想恋爱上床,宁可看两本小说意淫一下不行吗?招谁惹谁了,凭啥成为这些“青春”嘲笑的对象,还振振有词:“青春就应该给自己留下点回忆嘛,至于喝茶看报可以退休之后再做嘛。” 可别人的青春是在读书学习,你的青春是一次说走就走的千里送逼。

有些人总是拿青春给自己做过的丑事做遮羞布。比如:“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青春就应该放纵,青春无悔,成熟那是以后的事情。” 呵呵,有些事情明明不用吃一堑也可以长一智的,可为了欲望,偏偏去撞个遍体鳞伤。前面明明有路可走,可偏偏要摸着石头过河。

年轻的时候,人都有那种向往自由,想要去流浪的冲动。会羡慕那些交不起房租落魄的音乐人,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满脸胡茬饥一顿饱一顿的画家……可是,某一天才会真正地发现并且承认,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文艺浪漫的事,安安稳稳平平淡淡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为了能自食其力而默默努力,不那么文艺浪漫的青春反而显得更加的可贵。